努力提升學會服務能力—積極承接政府職能轉移
(學會常務副秘書長在市科協年會上作典型發言)
四月正值春花盛開,又恰逢兩會閉幕之時,市科協舉行2016年學會工作會議暨表彰大會,我們感到特別的親切和鼓舞。溫州市機械工程學會在科協正確領導下,經過多年的努力,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績,學會在2015年獲得市民政局對社會組織(4A)評估等級,并列入市本級具備承接政府職能轉移條件的社會組織目錄(第二批)。
機械工程學會是全市最早成立的群眾學術團體之一,成立于1949年5月22日,學會是匯集我市機械工業各學科優秀人才的寶庫,是機械行業學術領導的智力集團。促進科技進步,開展技術創新,推動學科發展是學會工作的基本任務。
學會第九次代表大會于2011年4月23日召開,成立九屆理事會,并經市科協批準。理事長:溫州大學副校長薛偉教授;執行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吳慶鴻教授級高工;學會于2013年9月18日成立拓展型支部委員會,由吳慶鴻同志擔任第一屆支部書記。
學會總部辦公場地于2015年5月搬遷至溫州市學院中路276號(溫州大學學院中路校區內科技合作大樓7樓),辦公面積70多平面,辦公室寬敞明亮,辦公設施一應俱全。
目前學會會員中有機械行業各類專家400多人,其中高級工程師以上者150多人,教授級高工以上者20多人,自1988年至今已有六人榮獲溫州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稱號,10多人入選“省151人才”、“市551人才”、及溫州個人勞模、集體勞模等榮譽稱號。
學會下設專家委員會、學術與培訓、科普與咨詢、青年工作委員會等4個工作委員會;熱處理、壓力容器、激光焊接、汽摩配、泵閥等5個專業分會;及設計、工藝、電器、質量檢測、印刷包機、標準化等6個專業學組,會員達500人左右。
(一),努力提升學會服務能力
提升學會服務能力,是對科技社團社會地位的認定和提升,確立科技社團在國家科技工作中的公信力和權威性。為此構建創新型運行機制、完善新系統運營管理模式是學會能力提升的重要轉折點。
在創新服務能力提升過程中我會依賴于溫州三大高校:(溫州大學、溫州職業技術學院、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二大設計研究院(溫州市工業科學研究院、溫州市工業設計院);三大質量檢測院或中心(溫州市產品質量檢測院、溫州市特種設備檢測院、永嘉—中國泵閥產品檢測中心),與我市一批高新企業結成高校、企業、科研機構等產學研聯合體。并在重大科研項目中嘗試以學會為主的負責制。
(二),學會能力提升取得成果
1、創建學會網站
2015年,學會獲得市科協資助資金,開始網站建設工作。學會同溫州賽思科技事務所、溫大機電學院合作。經過近一年的籌備,網站將于今年4月份開通。學會網站的開通,將進一步擴大學會社會影響力和宣傳力度。
2、通過搭建學術平臺、邀請知名專家學者進行學術交流。
學術交流和培訓是學會的主要工作內容之一,也是增強學會凝聚力,提升學會影響力的關鍵手段,為提高學術交流活動的質量,學會理事長單位溫州大學邀請多位國內外專家前來講座授課,2015年12月4日由溫大舉辦智能制造技術與裝備研討會有專家、學者及專業技術人員等200多人參加。這次會議邀請譚建榮院士;英國艾克斯特大學張正文教授;等國內外專家做專題學術報告。
3、設立專家委員會,進一步開展產學研合作。
( 1),組建由溫州大學、溫州職業技術學院、浙江工貿學院、溫州工業科學院、溫州市工業設計院、溫州產品質量檢測院、中國泵閥產品檢測中心(永嘉)及相關高新企業等單位推選出54位機械行業專家,組成專家委員會,并成立技術咨詢服務部,開展系列技術咨詢、新產品立項或鑒定等服務工作。目前已組織幫助企業申報30多項省級新產品立項或新產品鑒定,申報專利100多項。
建立傳動機械網絡化制造系統設計方案及電力金具材料及表面處理研究;電力鐵塔材料攻關及激光焊接等合作開發項目。
(2),協助企業及科技人員,積極開展科技創新,促進科技為經濟建設服務。2015年經市府組織評審、公布,全市共有58個項目獲溫州市科學技術獎,其中機械行業13項。本學會理事以上單位共有5項獲獎。
(三),擴大專職工作人員隊伍
隨著學會的快速發展,學會的工作量不斷增大,目前學會已有專職工作人員4人,但還滿足不了要求,今年我會已向社會招聘專職文秘人員一名,來加強學會的工作。
(四),加強內部管理完善規章制度
完善健全各項規章制度,是保證學會以法辦事、行為自律、規范操作,順利完成各項工作的基本前提。目前我會除了章程外,還建立了:“財務管理制度”、“會員管理制度”等10多項管理制度。
(五),積極承接政府職能轉移
政府職能轉變,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創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在市場經濟日益深化的現實條件下,政府的職能應聚焦于經濟調節、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同時大力培育和發展各種中介服務等民間組織,使其在政府職能調整后有效履行社會管理職能。科技社團作為政府與創新主體之間的橋梁,能夠通過學術交流、科技評價、科技服務等形式有效服務創新型國家建設。
在與會員或團體會員單位的接觸中,我們深知企業的迫切需求和面臨的各種困難,而呼聲最強烈的當屬職稱評審的轉移。溫州機械工業是全市最大制造業,量大面廣的通用機械、食品機械、制藥機械、環保機械等領域的一大批工程技術人員,他們迫切希望公正、公平地享受職稱晉升機會,從而安心企業工作,盡心盡力為企業作貢獻。
2015年我會先后向市民政局、市人力資源保障局、市科技局等部門提出承接項目申請要求,如:
——本市級機械類工程非學歷人員中級職稱的評審。
——本市級機械類工程具備學歷人員中級職稱的評審。
——省、市級新產品新技術鑒定。
——新產品標準評審等。
在申請政府職能轉移過程中,我們作了很大的努力,首先創造好自身的條件,如成立由45名專家組成的評審委員會,學會理事長溫大副校長薛偉教授任主任委員;另外再設立學術論文評選委員會及科技評估中心,學會執行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吳慶鴻教授級高工任主任。然后按照學會自身的條件和承接能力提出申請要求。
開始我們也是不很順利,但學會吳慶鴻秘書長說,為了學會發展為了服務好企業一定要能力爭取到。我們與市民政局、市人力資源保障局、市科技局等部門進行多次的溝通和要求,這期間特別要感謝科協各位領導給予機械學會的大力支持和呼吁。
就在本月一日,我們已與市人力資源保障局簽訂了2016年本市(機械類中級職稱評審)政府轉移職能協議。
(六),最后提幾點建議
1,繼續加大對學會的扶持力度
目前科技社團正處于脫繭化蝶的重要轉折點,這時的生命力既頑強又脆弱,新生事物開頭總難免會出現偏差容易被扼殺掉,所以這時侯正需要政府各級部門的信任和扶持,大膽的放手,全力的配合,積極的引導。
建議:有必要時應為科技社團立法,給科技社團足夠的法律保障。實踐中,只有對科技社團的運行提供足夠保障,才能確保科技社團有效承接政府職能轉換,發揮應有功能。
另外學會的資金不足,也是當務之急的問題,沒有資金就無法開展活動,一切也都成為空話。今后學會發展必須要走專職化路子,但聘請專職工作人員就必須有一定的資金保證(就是要保證正常的工資)。據我們了解目前除了少數學會已“脫貧致富”外,90%的還處在“貧困狀態”。
建議:在學會申請專項活動金費上,政府資助額度再提高一些。
建議,在政策上向學會傾斜優惠,如側重于公益事業活動的收
入應放寬減免稅政策。
2,加強對學會的監督管理
政府職能轉移后,轉換原來政府部門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員的角色,政府部門因更加體現在監督指導方面的力度(但要注意:監督不是卡而是重在引導)。職能轉移后不能隨其自流,等出問題了一棍子打死,這是我們今后最擔心的事情。政府部門轉移職能了,希望扶上馬還要送一程。
記得當年原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同志,曾寫了一篇“科學的春天”的文章,最后激情地寫到:讓我們張開雙臂擁抱科學的春天。當今在政府職能轉移全面放開的大好形勢到來時,科技社團不再只是開開會聚一聚的組織,更不再是花瓶、擺設。現在科技社團的前景也可以用“科技社團的春天”到來形容,也讓我們張開雙臂“擁抱科技社團的春天”吧!謝謝。
溫州市機械工程學會
2016年4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