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征集)溫州市機械工程學會成立70周年
暨溫州機械工業發展百年紀念的
重要啟事
溫州市機械工程學會成立于1949年7月22日,即溫州市和平解放15天后,由溫州機械界專家朱子取先生等人發起并成立,是全市第一家由科技精英成立的學會,至今已歷十屆理事會。學會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于2000年5月12日經溫州市直機關批準建立黨組織。在溫州市科學技術協會的正確領導精心扶持下,學會至今有會員500多人,專家學者400多人,其中副高以上150多人,正高20多人,有30多人獲國務院特殊津貼、市杰出貢獻,拔尖人才、“151”及“551”第二層次以上人才等榮譽稱號。學會設有機械工業專家委員會、學術培訓、科技咨詢及激光與機電、電氣、汽摩配、泵閥等十多個下屬機構。溫州大學等全市七所有關院校,溫州工科院、溫州產品質量檢測院、國家泵閥檢測中心(永嘉)等5所研究院、檢測院及相關高新技術企業均是學會理事單位,并由溫州大學副校長、博導薛偉教授擔任理事長,吳慶鴻教授級高工擔任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主持學會工作。學會在溫大籌劃下,同全國及世界多所高校合作,每年舉辦與國際機電高新技術接軌的學術報告,中國工程院譚建榮院士等專家、教授蒞臨指導,并作專題講座。學會同溫州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在溫州為中國制造2025做出一定的貢獻,深受溫州市科技部門及社會各界好評。2016年學會經溫州市民政局組織評估,獲中國社會組織評估4A級等級稱號,并經溫州市人民政府批準,獲可承接政府職能資質,目前已承接溫州市人社局委托的全市企業機械工程類工程師評審工作,以及新產品、新技術鑒定,國家行業標準起草推薦等工作,為溫州機械工業的壯大發展及高新技術的發展做出很大的貢獻。
溫州市機械工業,是在銅、鐵手工作坊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春秋戰國時期,即有銅、鐵制品。宋時冶鑄工藝已具一定水平,現存樂清縣雁蕩山能仁寺的大鐵鍋,建于北宋元佑七年(1092年),鍋高1.38米,上口徑2,4米,重13.5噸。
歷史上,溫州原為一個手工業城市,19世紀末溫州開始出現近代性工業,20世紀初,產生了為近代性工業服務的機器修理業。最早為1910年的永嘉縣(今溫州市區)羅恒發作坊,至今已歷百年。
1916年,瑞安李毓蒙發明了我國第一臺鐵木結構彈棉機,同年,在瑞安市東山鄉車頭村創辦了李毓蒙制造絮棉機器廠,成為浙南地區最早的機械制造廠。1922年,產品以“雙麒麟”商標獲國家專利和西湖國際博覽會金獎。1923年,該廠仿制成功浙南地區第一臺12馬力單缸臥式柴油機。1925年,李毓蒙籌集資金一萬銀圓,將絮棉機器廠主要設備和技術骨干,遷往今溫州市區半間殿,興辦了毓蒙鐵工廠。此時,市區還有1919年、1921年建立的怡和鐵廠、鴻昌鐵廠。
隨著近代工業的發展,機器工業不斷擴大,到1937年市區大小鐵廠發展到十余家。其中毓蒙、鴻昌、怡和三家規模較大,從業人員共100多人,其他廠均以修配為主。
抗日戰爭開始,港口被封鎖,溫州三次淪陷,工業調散,機器業逐步衰落。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結束,海運暢通。工業復蘇,1947年,市區機器業大小廠坊增至47家,從業人員380人,其中船舶修理業較發達。此后內戰加劇,社會經濟崩潰,機器業又一次走向衰落。
溫州機械工業到1949年,先后制造了柴油機:100名臺。馬力為200匹,木炭引繁30多臺,最大馬力60匹,此外還有碾米機、彈棉機、鋸扳機、軋糖機、打面機、消防水泵、織布機及簡易陶瓷機械等。
解放后,溫州機械工業有了長足的發展,溫州機械工業進入了新發展時期,特別改革開放后,溫州機械工業已成為溫州工業經濟的支柱產業。
當前,溫州市政府重點扶持發展的五大支柱產業,機械工業占三項(包括電氣、汽摩配、泵閥),機械工業總量占全市經濟總量的三分之二以上,高新技術產品和企業也占全市70%以上。享譽國內外。
緬懷歷史,功在千秋,溫州市機械工程學會成立70周年及溫州機械工業近百年的發展壯大歷史,值得紀念。
為此,學會準備在2019年組織大型紀念活動,開展溫州市機械工程學會成立70周年暨溫州市機械工業發展百年紀念活動,特邀請全市有關領導、部門、市科協、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全體會員、專家學者、相關企事業單位,關注溫州機械工程學會和溫州機械工業發展。大家眾策眾力,共同辦好這次活動,并敬請大家以文章、詩詞等形式追思過去、緬懷先賢、謳歌當今、展望未來;同時捐贈歷史文物、圖片、資料;也希望廣大熱愛溫州機械工業的企事業單位及個人踴躍捐資捐款。也懇請市府及領導部門在政策上予以支持,在資金上予以資助。
謹此啟事,敬請支持!
溫州市機械工程學會
2017年4月19日
學會辦公地點:學院中路276號
聯系人:胡先生 手機號碼:13506510660
黃女士 手機號碼:13587637096 辦公室電話:86591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