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和意義
改革開放溫州泵閥產業譽享全國,是國內泵閥產業最集中、規模最龐大的城市,全國半數以上的門企業匯集在這里,泵閥成為溫州當之無愧的支柱產業之一。數據顯示,溫州市現有泵閥企業約3200家,從業人員超8萬人,2022年1~5月,溫州全市泵閥產業實現規上工業總產值141.9億元。
從產業鏈看,溫州的閥門產業也十分成熟,囊括了閥門所需的上游原材料、配件與下游產品。而且在以出口為主的泵閥行業中,溫州更是走在前列,業內專家預測,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溫州的泵閥出口額每年仍將以20%~30%的速度遞增。
龐大的規模、高度的聚集、迅猛的發展,一方面讓溫州當地泵閥產業形成規模效應、不斷吸引資金、人才等資源流入,部分企業嶄露頭角,成為當地的龍頭企業。另一方面,由于行業井噴式發展,大部分企業陷入低價、低質競爭的惡性循環。
但是,尚未構建以永嘉為重點,龍灣、瑞安、浙南產業集聚區協同推進的發展格局,影響了溫州泵閥的進一步發展。
二、建立科技創新服務聯合體,發揮溫州泵閥的整體功能
未來五年,泵閥行業將以節能環保、智能控制、高精尖為主攻方向,加快形成龍頭引領、配套完整、開放合作的提升模式,構建以永嘉為重點,龍灣、瑞安、浙南產業集聚區協同推進的發展格局,建設全國重要泵閥產業基地。加快發展適用于高溫、高壓、高磨損等特種作業環境的工藝流程關鍵單元泵閥設備及相關配套產品。
永嘉泵閥產業:引領智能制造現代化先行。經過40多年的長足發展,永嘉泵閥已成為永嘉縣四大傳統產業中的第一大支柱產業,也是全省26個山區縣中唯一一個單體產業產值超300億的產業,使永嘉成為全國規模最大、產量最高、品種規格最全、企業最為集中的泵閥產品制造基地,已集聚泵閥企業3294家,市場份額約占全國的1/4、全省的1/2,已創成全國泵閥產業知名品牌創建示范區,可生產3千多個品種、4萬多個規格泵閥產品,實現了溫州全國知名品牌創建示范區“零”的突破。2021年,全縣泵閥產業年度產值達374億元。
龍灣泵閥產業作為支柱型傳統產業經過多年發展,在產業集聚、市場占有、品種體系等方面形成一定規模。去年實現規上企業工業總產值78.58億元,產品涵蓋通用閥門及其他特殊材料閥門共2000多個品種。截至目前,龍灣區擁有閥門生產和加工企業1429家。
瑞安的泵閥行業比較特殊,在溫州來說,總的體量很小,只有十幾家企業,但每家企業都很有特色。比如,嘉利特荏原有限公司、凱瑞特閥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凱瑞特閥業”)、浙江貝爾閥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貝爾公司”)等,在各自的細分領域擁有相當的話語權。市機械電子行業協會會長陳曉宇介紹,2021年,對于瑞安泵閥業來說,是一個收獲之年,市場環境好,企業創新力度大,預計泵閥業規上企業的年產值將超30億元,平均增長幅度在20%至30%之間。
泵閥行業的發展對促進我市制造業發展,加快傳統制造業改造提升起到了較大的作用,為實體經濟發展培育了新動能。
三、溫州泵閥聯合體共性關鍵技術攻關內容
重點發展(超)臨界火電、核電、長輸管線、石油化工、LNG 等領域閥門設備,大力發展應用于石油化工、煤化工、環保、城建等領域配套泵、多級泵、潛水泵等產品。加快發展適用于高溫、高壓、高磨損等特種作業環境的工藝流程關鍵單元泵閥設備及相關配套產品。
重點扶持應用新材料、新工藝開發的高參數、強耐蝕、長壽命、高可靠性的泵閥產品和自控和程控類閥門產品的發展,帶動相關產業發展,使這種新型泵閥產品及其相關產業成溫州泵閥行業新的增長點。提升泵閥產業的現代化水平,提高競爭力。
(二)閥門開發領域
重點發展新材料應用的閥門,如超低碳不銹鋼閥門等;新領域應用的閥門,如建筑部門急需的水力平衡閥、汽車工業急需的多功能瓶用閥門等;長輸管線用閥,如公稱壓力范圍在PN1506、公稱通徑范圍在DN2'~40,T-290~121℃,≤450℃,材質為WCB、WC等的平板式閘閥、球閥、止回閥等;核工業和電站用閥,如PN15.2Mpa,DN20~300mm,T320℃,材質為304、316、316L的閘閥、截止閥、止回閥等,以及按國外先進標準閥門等。
四、建立溫州泵閥行業(永嘉、龍灣、瑞安、浙南產業集聚區)共性關鍵技術事實型數據庫
如果缺少事實型數據的支持,研究結果都很難保持客觀、公正。各種評價方法和評價模型各自為戰,缺乏開放性,研究和評價數據無法復用。
(一)溫州泵閥企業科技競爭評價系統的研究
溫州泵閥企業科技競爭力評價系統是以事實型數據為基礎設計構建的,為解決前面所論及的共性問題提供了一個新的研究視角。
(二)評價指標體系建立及事實型數據庫建立
1、企業科技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
2、事實型數據庫的建設
3、建立以企業為核心的知識檢索和鏈接系統
五、溫州泵閥企業科技競爭力評價系統的應用
通過建立企業科技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和建設企業科技競爭力評價數據庫群,同時結合相關信息和資源,利用科技專家隊伍,以公開、公正、公平為基本原則,建立開放性的、以事實型數據為基礎的中國企業科技競爭力評價系統,并通過互聯網向社會開放,可以實現中國企業科技競爭力的動態評價和監測。
溫州市機械工程學會
2022.10.12